2008年1月2日 星期三

葛林斯潘與開放式商業模型

原載《數位時代》第一六三期。

美國歷來的聯準會主席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大概是最不吝於表達意見的一位,他也因此遭到不少非議。然而,作為美國任期最久的聯準會主席、同時維持了美國最長的經濟繁榮,他的自傳「我們的新世界」無疑是經濟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那麼葛老的書和開放商業模型有什麼關聯呢﹖葛老的中心思想就是開放,只是他的書講的是總體經濟的開放,而商業模型是微觀經濟上的開放。

葛老的書最精采的地方之一是九一一事件。許多人非常懷疑美國是否可以在恐怖攻擊事件之後復興。事實證明,恐怖攻擊只是美國經濟的一次意外修正,不久,它又恢復了經濟的榮景。那麼是什麼力量讓美國迅速復興呢﹖葛老歸之於美國經濟的彈性,而彈性的基礎就在於美國是個開放經濟:政府的管制儘可能地減少,民間企業的活力儘可能地釋放。靠著沒有阻礙的民間活力,經濟可以自然調整。

其實葛老說的道理並不新鮮,兩百年前就已經有人提出了,只是這兩百年來,大家半信半疑,直到葛老維持了美國十多年的經濟榮景,世界也隨之繁榮,這番道理才在歐美以及亞洲、拉丁美洲國家得到普遍認同。(大概只有台灣除外。)它就是亞當斯密的「看不見的手」。他認為,個體的自利行為會導致群體的利益。而當這兩者互利,經濟體系才能持續,甚至茁壯。如此美好的結局是一隻「看不見的手」的傑作。它其實就是自由市場、價格機制。

亞當斯密認為,要讓「看不見的手」發揮作用,政府愈小愈好。政府的管制只會治絲愈棼;管制即使解決了某個問題,但絕對會衍生另外一個甚至更嚴重的問題。就算不會馬上衍生問題,但造成政府的膨脹,無異是豢養了一隻巨獸,未來不無反噬人民的可能。自由經濟可能會導致資本累積,但在權力擴張的政府與龐大的資本家之間,人民漸漸願意選擇後者。

所以說「看不見的手」就是無為而無不為的藝術,就像老子說的,治大國若烹小鮮。政府架構經濟體系,維持自由市場機制,充分讓價格機制主導經濟行為。除此之外,政府不應當擴充其規模。如此,經濟的自由運作自然產生內在規律,達到國民經濟的最佳境界。

兩百多年前的「看不見的手」為何到今天才比較獲得知識分子或經濟學家的共識,原因當然是因為它證明有效;而它之所以有效,和世界經濟漸成一體,經濟規模迅速擴張不無關係。當市場邊境超越國家邊境,國家經濟根本是全球經濟的一部分時,個別政府的干預根本無效。政府干預無效,但看不見的手遵循自然主義與市場機制、價格機能,卻可以不受規模限制地發揮無遠弗屆的作用。

我們以上說的是葛老的經濟觀,而此經濟觀的核心—看不見的手也正是開放商業模型的根本真諦。當市場愈形擴大,組織管理與其巨細靡遺,不如架構出參與模式,在集體的目標—利潤的指引下,參與者形成一個有機網路。而各個參與者的利己行為讓模型內所有的參與者皆逢其利,這一套商業模型就可以運行不悖了。

我們在之前提到的英代爾就是開放商業模型最明顯的代表。除此之外,維基百科以及Napster也代表了另外一種形式的參與架構。英代爾的參與架構是B2B,它是整個商業模型的龍頭。由於B2B比較複雜,英代爾的角色也就比較積極。但如果是C2C的參與架構如維基百科或是Napster,他們的角色就相對消極了。維基百科唯一要做的事,就是確保大眾的參與是有效率而且沒有摩擦的。

Web 2.0的鼓吹者之一布里克林(Dan Bricklin)在他的著作平民聚寶盆(The Cornucopia of the Commons)裡提到,Napster的成功就在於創造了一個自動的機制,使得影音作品的下載者在為作品編輯的同時,也將他的編輯結果分享給所有的使用者。維基百科與Napster展現的就是開放商業模型的自利利他。我們可以說,開放商業模型的精髓是在微觀經濟上的一隻看不見的手。而參與架構也正是歐來利(Tim O'Reilly )認定的Web 2.0特徵之一。

看不見的手獲得共識的原因是當前經濟規模的擴張。這同樣也是開放商業模型成功的原因。我們可以想像,如果企業聯合的方式是採取控管,或是傳統的垂直整合,那是沒什麼規模經濟(Economies of Scale)的。也就是說,隨著組織成員愈多、市場愈來愈大,管理會愈來愈沒效率。但是正如看不見的手在總體經濟的作用,開放商業模型沒有這個問題。相反的,開放商業模型正適合全球化、市場規模的擴大。維基百科的不斷擴張、Google的邊際效用不遞減反而遞增,都是很好的例子。他們靠的不是整合或控管,而是「烹小鮮」的門道—看不見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