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25日 星期日

哈佛要的是怎樣的學生

要申請進入哈佛,就必須要在申請書上立刻讓哈佛明白你是他們所要的人。二〇一三年哈佛學院(Harvard College,指的是哈佛的大學部)總共錄取了兩千零二十九人,是35,023申請者中的百分之五點八。這其中最後選擇哈佛大學就讀的不超過一千七百人。一份沒有特色的申請資料是註定在這百分之五點八之外的。

哈佛要怎樣的人呢?坊間許多人強調哈佛大學收的學生不是死啃教科書的那種類型,但是本文開宗明義卻必須說出這個事實:沒有好成績,幾乎與哈佛大學無緣。這裡指的好成績主要是高中在學成績雖不至於要4.0 (滿分),但幾個B恐怕就不樂觀了。當然,SAT如果沒有個2000分,要申請哈佛也不是那麽容易。根據統計,二〇一三年哈佛大學的申請者中,SAT閲讀、數學、寫作三部分的成績在七百分以上的(每項滿分八百),各約一萬四千人到一萬七千人。即使一些術科,例如鋼琴演奏或是體育項目,哈佛大學也要求他們必須有優秀的在校成績。哈佛大學不希望他們的運動員只會打球,而要在打球之外還能夠五育均衡。也有少數被哈佛接受的學生,成績不一定是最好,但有特殊的獎項、才能、或其他因素等等,这些不在本文的討論範圍。

極優秀的在校成績幾乎是進入哈佛大學的基本要件。原因是美國有超過三萬七千所高中。二〇一三年,有三千四百名申請者是高中第一名,前五名的不計其數。 所以,額外的條件就成了進一步判斷錄取與否的依據。這些額外條件又是什麽呢?

哈佛校長和招生辦公室的主任曾在不同場合提到,哈佛強調申請者的人格特質(care, discretion, and humility)、是否有廣泛的興趣、創造力、領導能力、堅毅性、社會責任等。本文主要探讨其中兩項:一是領導能力,二是堅毅的性格。

最近這幾年,領導能力有愈來愈受到重視的趨勢。領導能力指的並不是職位。領導職位固然可以顯現一個人在領導上的經驗,但是並不能夠表現出他的領導能力。具體的事證才能夠說服招生辦公室的官員。擧個例子好了。如果只是說擔任過辯論隊的隊長、參加領導者會議,並不一定能說明是個好領導者。但是如果提出具體事證,明確地告訴哈佛,自己如何將一群有才幹的人組織成為一個團隊、包容所有的隊員、讓人才願意為我所用、在選擇各方意見的時候能夠慎謀能斷、又不讓意見不被接受的人感到心灰意冷、並且參加全國性的比賽取得名次、甚至打敗大學團隊、而不至於讓這些人才互相傾轍,就可以更好地説明自己的領導能力了。

除了領導能力之外,堅毅的性格是哈佛大學學生中常見的特質。 他們不僅維持自律的精神,在各方面自我要求高、表現優良,更重要的是要能不斷地挑戰自我。例如比較兩個學生,一個學生每學期修十二個學分,而且一半是大學先修課(AP);另外一個學生修同樣的學分, 但都是初級課。研究顯示,AP和SAT II比起SAT I更能預測學生進入大學後的成績。因此,如果前述的两位學生都獲得全A的成績,兩相比較,哈佛大學錄取前者的可能性比較高。又譬如,一些在惡劣的家庭、社區環境中長大的小孩,還能力争上游、樂觀進取,品學兼優,這樣的學生是任何學校都會積極争取的。

除了成績、領導能力、堅毅的個性之外,一份好的申請資料也要能表現自己不只是重複別人做過的事。例如同樣是社區服務、同樣是照顧老人,一般的申請者可能只會提到自己如何照顧弱者。但是如果有人還能夠進一步説明自己在一般的服務之外,還看到了老年照料的資訊系統缺乏,於是架構了這樣的系統、並且介紹這個系統,這樣的学生就更可能被哈佛錄取。 以上說了哈佛大學希望要什麽樣的學生。許多申請家庭一直有個疑問,就是哈佛學費那麽貴,他們是不是會考慮家庭的經濟負擔能力而決定錄取。這兒要強調的是,是否為高收入的家庭, 並不是哈佛大學考慮的因素。以二〇一三年的錄取者而言,百分之六十的學生必須要有獎學金,才有能力就讀。而其中家庭所得在美金六萬五千以下(占20%),是完全不需要付任何學費的,也不需要申請學生貸款。這讓哈佛大學學生實際的負擔比就讀公立大學還低。而支持這個政策的重要基礎就是豐厚的獎學金。不只是哈佛,美國只要是有心辦學的學校,莫不積極地爭取財源,讓好學生能夠高枕無憂地享受高品質的教學內容、環境、設備。畢竟,能招收到優秀的學生,集天下英才而教之,讓他們日後能貢獻所學於社會,讓哈佛以他們為榮,才是哈佛招生的宗旨。

從中國古籍談專注與創新

專注一直是中國人求學問的一種德行。《尚書•大禹謨》的一段話可以為「專注」作詮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是舜告訴禹的誡辭,意思是說,人心是多變難測的,往往偏倚:時而激進、時而保守。無論是激進還是保守,都是不安定的因子。而道心、也就是天地具備的智性,是莫現乎隱,莫顯乎微的,只有靠著精誠專一,才可以體察道心、不偏不倚,也才可以治理好國家。

這段話可以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是「專注修為」,從古代聖賢的話,可以說就是「內聖」。第二層是「執體為用」,古代聖賢稱為「外王」。這兩層意義在宋代思想家朱熹的〈中庸章句序〉發揮得剴切深刻。他說:「精則察夫二者之間而不雜也,一則守其本心之正而不離也。從事於斯,無少閒斷,必使道心常為一身之主,而人心每聽命焉,則危者安、微者著,而動靜云為自無過不及之差矣。」「精」是體察的功夫:體察「人心」與「道心」的本源其實是天地之間一股純正無雜、虛靈不昧的德性。「一」是專注的功夫:專注於執守那虛靈的德性,不離不偏。如此奉行而不間斷,使得「道心」與「人心」形成一種「本體」與「作用」相輔相成的關係:「道心」做為本體,而「人心」則順應「道心」,在自然與社會之間發揮作用。如此一來「人心」轉危為安,而「道心」轉微見著。

「專注」不僅是個人的修養,也是創新的功夫。而個人修為事實上可以說是創新功夫的基礎。這話怎麼說呢?創新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個人的創意訓練:訓練人超越既有的思想規範,提出新的構想。而深層的創意訓練往往端乎於心志的培養。這個道理其實與〈大學〉所說的「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不謀而合。而只要我們將「齊家」改成公司治理,它就成了企業管理的根本道理了。我們再回過頭來看「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這段話以及朱熹的〈中庸章句序〉,再加上管理意涵,一種「以心為本」的管理學就出現了。就讓我們斷句地解釋:

人心惟危:無論是消費者、員工、還是主管、部屬,他們的心思往往捉摸不定,容易受到外界誘惑。景氣的變化、銷售的業績、薪資的升降、職務的調整,都會影響到他們的心情和與他人互動的關係。他們所說的話、所做的事、所下的決定,未必完全如同經濟學家所假設的那般,具備完全的理性。也就是說,他們的理性是受限的。

道心惟微:無論是管理學、經濟學、還是先聖先賢所傳授給予我們的總總學理,都可以做為經世致用或是修身養性的圭臬。然而,這些道理往往看似明白,實則寓意深遠;往往字裏行間平淡無奇,但深意妙理卻藏在細微之處。例如經濟學,有些人可能就只把它當做處理經濟問題的學科看待,但如果我們能夠深入它的精微之處,就可以拿來應用於人生。

惟精惟一:而要能夠洞燭人心、發揮學理,兩項重要的功夫是「精」與「一」。「精」就是省人之所未省、視人之所未視,也就是要能夠無時無刻不將創新的精神貫注於學習之中。「一」就是專心致志。專心致志可以從兩方面來說。首先是個人專注能力的培養。專注的第一個效果不遑多言,就是讓人能夠全神貫注地從事一件事,以達到最大的收穫。它第二個效果比較少人談,是藉由專注的訓練使人的思慮能夠更為靈活、靈敏。我們以下會拿賈伯斯的例子說明。

允執厥中:經過「精」與「一」的訓練,管理學的中道就能握在手中了。這「中」也可以有兩層意義。第一層是管理者掌握某個商機奮力以搏。以下賈伯斯的例子就是很好的說明。第二層則將這個「一」以朱熹「虛靈不昧」的本心做為根本,成就企業。因為它虛靈不昧,所以可塑性強、包容性高,也就可以做為創新的泉源。創新最重要的功夫就是兼容並蓄、整合萬方,而沒有一顆虛靈不昧的本心,這些是無法達成的。這與領導藝術類似。過去的領導術可能比較偏向權術,因為「權力」是一切的根本。但當前創新才是企業的存亡關鍵、「社群」的觀念深植人心,包容力、整合力的重要性遠超過權術。因此,「一」的功夫就愈形重要了。

賈伯斯的故事可以說明上述道理。賈伯斯年輕的時候沉浸於東方的精神修煉,尤其是禪宗。禪宗強調專注,但此一專注並不是沒有靈魂地端詳一個物件,或是想要藉由專注窮盡天下之理。反而強調在恍惚之間,頓然悟道;強調專注但不失輕鬆;強調「聖人之道,吾性自足」。賈伯斯就說過:「我發現直覺式的了解與意識比起抽象思考或是智性的邏輯分析都還顯著。」也就是說,專注的目的之一就是要訓練到在潛移默化之中,能夠信手拈來令人欣喜的靈感,而這些靈感往往就是創新的泉源。 禪宗式的專注對賈伯斯是清晰可見的。《賈伯斯傳》認為:「賈伯斯禪宗的投入不是兒戲。他是用熱情擁抱著它,而他的人格都烙印著禪宗色彩。」 《賈伯斯傳》又說:「在佛瑞德蘭的農場,賈伯斯的工作是修剪蘋果樹。這項工作在日後成了它開發蘋果電子產品的啟示:賈伯斯堅持公司每一組專注在兩三個計劃,而不是鼓勵他們配合行銷部門延伸產品線、或是讓無數概念平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