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0月3日 星期四

馬雲的阿里巴巴與《易經》的乾卦

我們拿〈乾〉卦對照阿里巴巴(或說馬雲)的發展,會發現有著密切的吻合。一九九五年,馬雲初訪美國,看到了互聯網,回國之後立即著手進行中國黃頁。當時馬雲的發展就是「初九」的階段。按照《易經》的發展理論,「初九」應該是「潛龍勿用」,但馬雲卻迫不及待地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中國互聯網的鼻祖。馬雲終究失敗。

「潛龍勿用」這四個字對於組織發展,有著啓示的作用。重點是「龍德而隱者也」,在初始的階段,應該沉潛。我們常說,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就是這個意思。

當然,「發展」與「準備」本來就是辨證的關係。準備過多,瞻前顧後,往往錯失良機。所以,「潛龍勿用」與其説是要人不要出頭,不如説是一種心態上的調整、以及縝密的規劃:在沉潛的階段並不是無所事事,而是要充分為下一階段作準備。沉潛的時候也可以有所行動,但是在心態上不應該只想著必須成功。我們如果可以為全世界的企業家作個調查,問問看他們有多少人是第一次就成功的,結果將是十分明顯,就是第一次成功者少之又少。所以,創業要趁早,要能夠適應失敗、熟悉失敗、不怕失敗。不僅是「失敗為成功之母」,而且要讓失敗成為淬煉成功的煉金石。這樣才是「潛龍勿用」的積極意義。而如此觀之,馬雲進行中國黃頁,又不能説是違反了《易經》的道理,而算是積極性的「潛龍勿用」。

〈乾〉卦再往上到了「九二」的階段,此一階段是「見龍在田,利見大人」。以馬雲來説,這就是從「中國黃頁」到「阿里巴巴」的過程。有過「中國黃頁」的經驗(潛龍勿用),才淬煉出馬雲對於中國網絡發展的理解(見龍在田),一套在西方完全沒有的商業模式就此誕生(利見大人)。馬雲的故事也顯示,從「潛龍勿用」到「見龍在田」,不是簡單地從沉潛到出發,而是從量變到質變。「中國黃頁」的階段,讓馬雲看出中國當時什麽是有的,什麽是沒有的。這裡的「有」跟「沒有」又是學問。如果已經有人做了,這樣的「有」表示市場存在著競爭;如果沒有人做,這樣的「沒有」就表示市場是塊處女地。此時,「沒有」代表了創新的機會。如果支援性的產業存在,那麽這樣的「有」就表示機會就在眼前;如果支援性產業不存在,這樣的「沒有」就表示必須發展一套創新的商業模式。

中國黃頁的失敗就在於它是一個沒有支援性產業的先驅概念。馬雲汲取了教訓,所以再度創業的時候,就非常注意「時機」。一九九九年準備開始「阿里巴巴」的時候,他認為電子商務在中國還得再等三年,因爲銀行與配送都沒有準備好。於是他就展開了中國模式的B2B:中小企業互相聯結謀合的窗口。一般的電子商務、或是任何商務具備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後三個階段。「交易中」包含資金往來,而「交易後」則包含物流配送,這些在當時的中國都不成熟。於是就只有「交易前」最爲可行。於是馬雲就將「交易前」做好、做大,形成了中國式B2B的阿里巴巴。在阿里巴巴做好「交易前」的工作之後,自然就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平台,也就順勢囊括了交易中與交易後的生意。

所以,在中國黃頁與阿里巴巴的身上,我們可以了解從「潛龍」到「見龍」,是一種創新的過程。這不僅是化蛹為蝶的過程,因為中國黃頁與阿里巴巴表示著不同的商業經營方向,也是根據中國環境調整的電子商務操作模式。但如果沒有「潛龍」(中國黃頁)的過程,馬雲是否能夠智慧地掌握到「見龍」的契機,殊難逆料。

「九二」之後是「九三」,就到了「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无咎」的階段。白話地說,就是「君子終日努力不懈,到了晚上依然戒慎恐懼,嚴謹惕勵。因此不會發生過錯。」從「潛龍」到「見龍」是從沉潛到萌發。而從「見龍」到「九三」,就到了創業的階段。任何草創的公司,不管是高科技還是傳統產業,草創階段最高的準則就是不眠不休。以馬雲而言,這大概是從一九九九年三月阿里巴巴創建到網絡泡沫之前,大約十八個月的時間。在這十八個月的時間裡,馬雲的團隊不眠不休。《亞洲華爾街日報》形容:「沒日沒夜地工作。屋子的地上有一個睡袋,誰累了就鑽進去睡一會兒。」《富比士》說得好:「馬雲知道怎樣用有限的種子資金堅持更長的時間。」

「九三」之後到了「九四」的「或躍在淵」。是在二〇〇〇年網路泡沫化、阿里巴巴面臨嚴峻挑戰的時候,進行的一連串組織改造的工作。 到了「九五」,就是「飛龍在天,利見大人」。阿里巴巴真正成為中國網路的巨人。

從《易經》〈乾卦〉的階段論來看,阿里巴巴還沒有達到「上九」或是「用九」的階段。二〇一三年五月,馬雲宣布退休,也許這會展開阿里巴巴的下一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