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5月27日 星期日

企業第二版—Enterprise 2.0

原載於數位時代第一五四期

五月廿一在紐約有場別開生面的研討會:企業第二版搖頭派對。名稱聳動,因為它就是要讓你注意:Web 2.0絕對不只是屬於消費世界,更重要的意義在於對企業的影響。

不止這樁,六月十八在波士頓又有個一樣主題的研討會,主講者(keynote speakers)包括思科(Cisco)負責新科技市場的資深副總裁、《維基經濟》(Wikinomics)的作者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IBM蓮花公司的總經理、還有哈佛大學教授麥可菲(Andrew McAfee)。

麥可菲一年前於《史隆管理評論》發表了一篇文章,〈企業第二版:協同合作的新曙光〉。該文可以說在Web 2.0方興未艾之際,立刻燃起了另外一個讓人無法忽略的主題:到底企業該如何運用Web 2.0的科技與觀念,提出新的管理方式?麥可菲給了我們部分答案。

Web 2.0 的核心是巨群協作(mass collaboration),而一旦合作的對象打破一切地域、階級、教育的界限,就是一套最好的、直接的、樣本完全隨機的知識、顧客與員工管理。也因此,商業嗅覺靈敏的先驅者,如思科、IBM、哈佛大學、MIT等,就開始思索,如何將 Web 2.0 運用於企業界。麥可菲在 Web 2.0 初現端倪之際,就提出如此前瞻性的看法,也難怪因此而聲名大噪。

麥可菲指出,企業現有留存知識的管道或平台,無論是電子郵件、Intranet、還是入口網站,都不是知識管理的最佳工具。例如電子郵件,不是交換信件的雙方就無法得知內容,自然也就無法將內容留存在公司內部。而Intranet等平台是來去不留痕跡,而且只有極小的比例是經過它們留存的。但Web 2.0科技卻有了解決此一問題的方法。

首先,Web 2.0 的書寫工具如 wiki,讓留存知識普遍化。並且讓它再也不是員工額外的工作。不僅如此,其改版功能促進意見交流,並且記錄內容的演變。

其次,標籤(tag)改變了我們對知識管理的原則。我們過去對知識的分類採用的是分類法(taxonomy)。例如 Yahoo! ,它先設定一些類別,然後將需要分類的網站置放在各個類別之中。然而,一個網站可能屬於數個類別,而且分類法往往和我們平日對知識結構與關係的認知有所差距,使得分起類來扞格不入。而以標籤分類的方式是由下而上的,因此比較能夠反映我們真實的知識認知。

而標籤重要的意義還不止於此。因為它由下而上的特質,正好構成知識工作者一層無形的網路關係。他可以藉由一個或數個標籤,找到對類似主題有興趣的其他人士,並且同時知道他們曾經參訪過那些網站或平台。如此也將知識工作者的日常作業與存取的知識內涵透明化。

知識管理是個動態的過程。公司是不可能時時監視、完全掌握知識的累積和變更的。因此,如果能夠讓公司主動知道知識內容的改變,將大為提高知識管理的效率。當前的RSS就提供這樣的功能。

當這些 Web 2.0 工具觸發知識管理的革新、使得知識內容更為豐富的同時,知識的搜尋並不因此而混亂,反而更為有效。這就是Google帶給資訊界最大的貢獻。換句話說,基於當代搜尋工具的特質,公司應當更鼓勵員工分享與累積知識。

麥可菲的文章不僅讓我們認識到Web 2.0在商業上的應用,並且也讓企業界和學術界進一步地思索,除了知識管理之外,Web 2.0 對企業界還會有什麼影響,企業又應該如何因應﹖事實上,Web 2.0 的科技千變萬化,發展出的合作形態、以及形成的經濟規律也是錯綜複雜,因此企業是不可能不受其影響的。也因此,如果我們依舊存在著對 Web 2.0 世俗化的誤解,以為 Web 2.0 只是種社會交流的工具,充其量不過讓同好整合罷了,那在下一波的產業革命,只有坐以待斃。

企業因應 Web 2.0 最重要的關鍵,如上所說,就是了解它所發揮的集體協作的功能。因此,駕馭集體、創作智慧(Harness Collective Intelligence),是因應的首要。杜甫形容春雨,說「好雨知時節」。如此智慧之雨,自然是「潤物細無聲」﹔但它的影響卻是讓繁花綻放,滿城春色(花重錦官城)。所謂「駕馭集體、創作智慧」,應作如是觀。具體地說,就是創造一個參與架構,使得智慧的累積能夠無論在企業內外,自然進行。

此外,企業應該了解資料的重要性將更甚從前。由於Web 2.0 讓知識管理更為活絡,公司能夠累積的資料將有可能成指數成長。這一方面使得公司有機會讓具有知識價值的資料成為資產,同時也更能從資料中盡其精微,而極致高明之新義。

而Web 2.0的協作不僅在於內容,也在於軟體開發。如此一來,公司對科技工具的仰賴度勢必下降,這更顯得資料重要性的提昇。歐來利(Tim O’Reilly)給了此現象一個饒有妙趣的形容:Data Is the Next "Intel Inside"。

Web 2.0 的協作範圍不限於公司內部。當公司的萬仞之牆於無形中倒塌,企業要認識如何善加利用網路的特性,使得企業的無形疆域達於無窮,而不是保守抗拒。基本上,網路的特性有二:遍在性、長尾。遍在性指的是網路可以讓任何個體的影響及於無窮,讓企業的市場全球化。而長尾則指在遍在性之下,冷門商品提供過去沒有的消費者效用、創造甚至比熱門商品更多的利潤、使得乏人理睬的企業問題得到解決。不僅 Web 2.0 集體協作的特性、它的工具如 Mashup,讓網路裡的長尾現象不僅局限於交易,而躍居為企業經營之鑰。

正因為什麼都可以協作,軟體發展也不例外。一旦如此,許多軟體工程師、甚至普通人,就會根據需求,發展為特殊目的而設計的軟體。軟體因此不再是產品,而是服務。有人用一個新的名詞形容此一趨勢: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這使得IT界企首盼望的SOA有了基本元素,進而使得 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 不再只是神話。

我們甚至可以想像,因為一般人可以簡便地組裝所需要的軟體,自然就會有市場販售軟體「零件」,未來軟體發展就像到特力屋(或Home Depot)一樣,採購零件,再予以組裝。這對IT部門、公司,都會形成不小的衝擊﹔因為當前企業面臨的問題之一,就是朝令夕改,上有政策,但下卻無IT的對策;IT適應的速度永遠趕不上制度的改變。

這些所說的都不是神話,而是在IT領域的最新發展。這發展不見得顯現驚天動地的視覺或聽覺震撼,但對企業的影響卻極為深遠,這反而更襯脫出Web 2.0的重要性。

我們可以期待,Web 2.0、甚至 Enterprise 2.0 只是個開端。在未來幾年,不,幾個月的時間裡,管理第二版(Management 2.0)、電子商務第二版(e-Business 2.0)、顧客關係管理第二版(CRM 2.0)、甚至政府第二版(Government 2.0)、人種第二版(Human 2.0)都將出爐。只是這些宣傳標題是否有實質內涵,就只有自行判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