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2月2日 星期日

Facebook 訪問稿

原載數位時代第一六二期

# 您認為Facebook成功的關鍵因素是什麼﹖


第一點當然是它趕上了Web 2.0的風潮。不過它有一點和其他Web 2.0網站關鍵性的不同﹐就是找到了一個被忽略的市場。可以說Facebook採行的是Web 2.0的藍海策略。一般的Web 2.0網站是以全世界為一個大舞台。然而﹐許多人卻開始覺得這個大舞台太過於浮泛。Facebook就不一樣。它的社群組成原則是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漣漪式擴散。使用者的原始交流對象是它週邊的人。

此外就是您剛才提到的「Facebook經濟體」。這種掌握核心地位的開放式商業模型﹐可以說是Web 2.0的精髓。它使得Facebook具有相當的彈性﹐使得他可以容易地擴充它的規模。

# 既然是週邊的朋友﹐那為什麼還需要像Facebook這樣的網路呢﹖

這個問題就好比問為什麼朋友之間還要用MSN。用MSN和面對面交談的意涵是不太一樣的。Facebook和MSN又不太一樣﹐因為Facebook提供一個展現自我的機會﹐這是MSN所沒有的。人類其實都有展現自我的需求﹐而且每個人都是多面相的﹐但在現實的工作或休閒環境中﹐我們往往只能展現其中一面。

但在另外一方面﹐我們又有保護自己的本能。正因如此﹐並不是每個人都對向全世界毫無遮攔地展現自我感到自在。這就是漣漪式的社群網路能夠崛起的原因。

#您認為Facebook適合中國的文化環境嗎?

Facebook雖然從美國開始﹑短期內也沒有開發中文市場的打算﹐但我覺得它非常適合中國人。原因也就是剛才說的﹐中國人的人際網路是漣漪式的﹐反而美國人的社交環境是沒什麼親疏之別的。

# 雖然網路使用日漸頻繁,每每可見各類研究單位測量出網路族上網時間增加,雖然說這對網路業是個好消息,但是對個人來說,網路真的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了嗎?還是更顯疏離呢?

其實有沒有網路﹐人際之間就已經疏離了。網路反而在疏離的人際關係裡建構了新的心靈管道。所以網路交友是人際疏離之後自然產生的果﹐不是因。

# 您認為現在還有「朋友」(真實世界)和「網友」的差別嗎?Facebook這類社交網站,可便於知道朋友(包括三分生的朋友、十分熟的朋友)的人脈、以及他的最新消息,您覺得這有助於實體世界的人際交往嗎?

早期我們使用網路多少對於開發新的友誼關係存有期待﹐但如今對於「網友」的態度應該愈來愈成熟了。也就是說﹐網友是網友﹐朋友是朋友﹐他們對個人的意義是不一樣的﹑也滿足我們對友誼和社群不同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