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9月28日 星期五

Web 2.0 超科技改寫企業進化史

原載數位時代第一五八期

十五、十六世紀,歐洲有了兩項看似微不足道的技術創新:一是油畫顏料、二是活字印刷術。當它們剛出爐的時候,恐怕沒引起什麼注意。然而,這兩項技術徹底地改變了歐洲歷史,因為其中一項讓文藝復興的繪畫得以流傳;而沒有活字印刷術,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就無法傳遍歐洲。

這兩段歐洲歷史的發展,告訴了我們科技在社會、經濟、和歷史上的重要意義:人類社會的變遷與進展,突破點往往是科技。正因如此,了解科技、進而掌握科技,是通往了解社會與歷史變遷的鑰匙。

然而,科技的進展也絕不可能是空穴來風。以上述的活字印刷為例,其實就是改良自中國傳到歐洲的印刷術,而活字與整版在硬體上的區別,我們很容易就可以想像,是非常微小的。然而,一個改寫了歐洲歷史,另外一個卻只能是流傳在知識分子之間的工具。這讓我們見證到,科技的影響力未必在於它的發明,而是運用。Web 2.0就有點類似五百年前的印刷術:它縱然在科技進步上不像核子試爆那樣石破天驚,但卻有驚爆另一個新時代序幕的潛力。

要了解Web 2.0科技對未來產業的影響,可以先歸納他們共同的特徵。一言以蔽之,Web 2.0科技具有「超科技」—Meta Technology的性質。也就是說,它也許沒有直接增加公司的營收,但卻影響公司根本的體制,促使公司成為創新的搖籃;它也提供新的消費與生產形態,讓消費者同時提供與享受新的體驗。它更成為發展新科技的模子,是科技的眾妙之門。

Web 2.0的影響何在﹖最大者是將整個Internet整合為一個工作平台。相信大家都有共同的經驗,就是焦慮地在電腦螢幕前等候網路瀏覽器傳送資料過來。透過Ajax,這個問題得到解決,因為Ajax讓client和server的資料,在使用者不知覺的情況下同步。從體驗的角度來看,這讓使用網路和使用PC異曲同工。而從商業的角度來看,從此網路和個人電腦就幾乎無分軒輊了。也就是說,Web 2.0技術支援了維基經濟裡的巨群協作,讓整個網路成為工作平台、瀏覽器為界面,資料的交換速度不再是溝通的瓶頸。也正是如此,掌握PC早已是昨日黃花;掌握網路是Web 1.0的天下;而視整個網路為PC,才能在Web 2.0時代裡稱帝稱王。

不只如此,Ajax不僅讓巨群協作發揮在內容上,更是在應用上。因為當平台網路化、網路平台化,不僅內容可以合作,應用軟體的開發、使用、資訊資源的分享也是如此。這就牽引出Web 2.0的另外一項顯著技術:混搭(Mashup)。既然Ajax弭平個人平台和網路的鴻溝,Mashup就可一展身手。它的作用是將不同的網站內容結合,創造新的軟體,提供新的價值。它的特色就是簡單、快速,使得創新研究、軟體開發不再是浩大工程,甚至成為一種DIY的體驗。我們可以稱這種創新為重組創新,recombinant innovation。經濟學家Hal Varian認為,重組創新成為其它創新的源頭活水,在歷史上數見不鮮。

和Ajax一樣,這對企業也可能造成革命性的影響。過去企業組織對資訊科技最大的抗拒原因,在於急速的變革。但而今混搭的創作模式使得企業不需要改變組織文化,就可以適應新的企業軟體。它可以從內部出發,由內部員工設計發展出適合本身的軟體,並且改變是漸進式的。此外,公司往往面對的是突如其來的、零星無序的小問題,大型軟體並不是為這些小問題設計的,其強大的結構反而顯得力不從心;而這正是混搭派上用場的時候。混搭簡易地創造軟體工具,正好為了這些原本沒有市場的小事,供給了解決方案。這無疑是長尾現象在軟體發展上、企業經營結構上的呈現。

當新的科技崛起,過分期待固然是有的;即使科技開始研發,也許得等個十年才輪到真正市場化。然而,翻開任何工業發展史,這個等待周期一直在縮短。當我們以為Web 2.0還在醞釀、甚至還是新世代的消費型電子商品之際,高科技公司已經開始發展Web 2.0的商業用途,它們包括IBM、Oracle、Microsoft等。其中IBM的QEDWiki明確地將市場目標鎖定在企業、甚至企業所處的生態系統。

或許有人以為上述的影響都局限在資訊界,但正如我在開宗明義所舉印刷術和油畫技巧的例子,科技影響的力道,往往是在其產業之外才更為宏觀。Web 2.0科技也不例外。

首先,Web 2.0 是勢在必行,原因是它把使用、甚至創造生產工具的權力交給了使用者。使用者可以自由地運用,不再受限於IT部門或是微軟。無論是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還是出於解決問題的美意,員工都有可能在IT部門或微軟發展新版之前,就開始運用Web 2.0創造軟體發明。

不只是內部員工,事實上Web 2.0如此簡易創造軟體的特性,也加速打破公司的藩籬,原因無他:公司需要解決的接踵而來的小事,可能在網路上就可以找到答案,無論是簡單的建議,還是軟體服務,皆可。反過來看,也是如此。不管公司的規模多小,只要能夠將己身的商業模型融貫Web 2.0的特性,在無垠的網海中接受消費者的反饋、成為其它公司的盟友,就可以破繭而出。而在目前的國際商業氛圍裡,小公司成為大公司的夥伴、平起平坐,正是時候。

Web 2.0的科技多少有點民粹主義的性質,除了mashup和Ajax之外,blog和wiki更是。它們不但使得使用者掌握工具,而且形成新的社群網路,超越組織界限。正如維基經濟的原則,企業再也不能畫地自限。民粹主義是治絲愈棼的,剪不斷、理還亂;要超越民粹,只有先接受它。

隨著Web 2.0科技勢在必行,公司形成沒有階級之分的社群,分權化將無可避免,組織文化也將改變,過去上行下效的父權管理模式也會受到挑戰。這頗有天下大勢,順之者昌,逆之者亡的味道。台灣產業如果繼續遵循十九世紀的領導方式,這將是項嚴重的警訊;但如果順應潮流,Web 2.0科技正好可以創造多層次、甚至跨組織的交流網,有效地進行知識管理,提昇公司競爭力。反之,無異再度讓國際化的潮流滅頂。

Web 2.0可以說是從公司中心到使用者中心的時代。這麼說的原因,除了YouTube、Flickr等網站是由使用者主導之外,更根本的就是Web 2.0科技的特性,也就是我們開始所說的「超科技」:不是直接帶動消費效用,而是提供創造效用、改變公司結構的工具,並且帶動其它科技的起步。在IT界最讓人樂道的就是微軟的Basic。這個帶動所有電腦軟體的基本工具,不知讓微軟的財富增加了幾千萬倍。Web 2.0也許有其時空背景的限制,但卻循著一樣的軌跡、類似的等比級數速度成長,它的未來自然是不言可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