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0月19日 星期五

向莊子學創新

當代的創新理論與實踐幾乎都來自西方學術界,然而翻開古籍,我們不難發現古人的創新智慧。在《莊子‧逍遙遊》有一段惠子與莊子的對話。惠子告訴莊子,魏王送給他一顆大葫蘆的種子,他種下之後長出有五石那麼大的果實。但是,那葫蘆拿來盛水,卻因不夠堅固而無法舉起;拿來做瓢子,卻又太大。他認為那葫蘆沒用,就打碎了它。

莊子很不以為然。他先告訴惠子一個故事:「從前宋國有個人擅長製造防止手部龜裂的藥,藉由此藥,其後人世世代代都以洗衣為業。有個腦筋轉的快、見多識廣的人聽說了,願意出價百金向他們購買秘方。族人開會商量,認為他們世代洗衣,每年辛辛苦苦只能賺取不過幾金的微薄小利。現在有人肯出我們年收入百倍的金額買此秘方,那就賣給他吧。那人得到藥方之後,便去遊說吳王,派他為將,抵禦越國的入侵。在冬季水戰中,秘方發揮作用,讓吳國水兵因手不破裂而戰力大增,使吳國大勝,吳王對此人分封土地以為獎賞。」

莊子接著申論,「同樣是保護手的藥方,有人因此得到封賞,有人還是以洗衣為業,其差別就在於運用之妙。如今惠子有五石容量的葫蘆,何不繫著當腰舟而浮游於江湖,反而憂慮它太大無處可容?可見你的心還是像蓬草一般,拳曲不直,不能通達事理。」很多人和公司也像惠子與宋人一樣畫地自限,無法突破既有之窠臼而有創新,這是腦筋不夠靈活、轉不過來。

這段故事淺層的道理是物盡其用,但深層的卻是不折不扣的創新原則。許多人以為發明新產品就是就是創新,其實發明只是創新的一小部分。器具的發明是理工人才的專長,而產品設計則屬於工業工程之領域,創新則經常是跨越不同領域與產業時所發展出的新產品、服務、乃至商業模式。莊子的這段故事告訴我們,發明是一回事,而如何將發明的技術和產品發揮妙用,才真正是創新的核心能力。Steve Jobs是毫無疑問的創新大師,他的許多策略都與莊子此番葫蘆之喻古今輝映。1979年Steve Jobs參觀全錄(Xerox)的位於矽谷的研究中心。他注意到了該中心發展的一種新科技,不假思索,就與全錄協議取得使用權。這就是蘋果麥金塔電腦(Macintosh)的Graphic User Interface(GUI)關鍵技術的由來。GUI對全錄當時發展的辦公室自動化而言,不過是聊備一格的使用者界面技術。Steve Jobs後來還自我調侃,說他看到GUI時喜出望外,完全忽略了另外兩項重大技術:區域網路以及Postcript,以致拱手將此兩種科技創新讓給了別的企業家。

之後Steve Jobs發展iPhone,也印證了莊子的創新智慧。2006年蘋果公司開始發展iPhone,不久就發現發現手機與放在口袋中的鑰匙摩擦會刮傷其硬塑膠做的表面。在與康寧公司(Corning)接觸之後,Steve Jobs了解到該公司在1960年代就生產一種稱為Gorilla Glass的強化玻璃,但卻一直沒有被商品化,直到Jobs說服康寧總裁Wendell Weeks大量生產此種玻璃以用在iPhone上 ,Gorilla Glass也因而成為2007年6 月iPhone發表會的一大亮點。

文學家看到這些古今中外的故事,大概就是說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之類的感想。但是做為當下必須創新的企業家,就應該更進一步體會其中的個中三昧。三昧的第一層就是「天生我材必有用」。第二層是了解到發明者(Inventor)與創新者(Innovator)扮演不同的角色:宋族人是發明者,而吳國將軍是創新者。發明者進行探索(exploration),而創新者竭盡收成(exploitation)。到了第三層,就真如Steve Jobs一般,洞燭人心,掌握戰略制高點,能「處琁璣以觀大運,據會要以觀方來」,整合各方技術與人才,創造未來,所以是個整合者(Integrator)。創新固然有許多操作面與制度面的問題,但創新的文化、尤其是中國人的創新之路,自然可以從整合古今中外的智慧為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