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20日 星期五

Web 2.0 的深層意義

(改寫自「數位時代」第一五一期原作者文章之一部分)
如果我們翻開2006年以來的科技刊物,不難發現報導最多、討論也最多的主題大概就是Web 2.0了。許多新的網站以Web 2.0的概念經營,並且成為大網站購併的對象。然而,這些新一代創業公司成功的故事,除了重複九○年代末期的矽谷,還有什麼新的意義?其實,不管是Web 1.0或是Web 2.0,還是任何新的科技發展,甚至是舊科技有了新的運用,如果我們只將這些當成新聞、侷限為個別的成功故事,那就完全忽略了它們潛在的、巨大的影響。


深一層地說,個別故事是零星的社會現象,但一名經濟學家或社會學家看的不是個別的故事,而是這些故事底層的意義。一旦底層的意義挖開之後,我們才可以真正認識到這些社會現象的成因與影響。

我們可以這麼說,Web 2.0不只是簡單的社會現象,而是牽涉了基本經濟體系的改變。社會現象和經濟體系是不同的。社會現象有待觀察和了解,而經濟體系則形成規律。了解經濟體系的規律十分重要,因為這樣我們才可以掌握未來的趨勢.當然,任何一個經濟規律的形成,一定是社會現象的不斷累積,只有當量變有了一定的規模,質變才可以發生。而從量變到質變的過渡期,也就是商業機會最容易攫取的時候。Web 2.0如今的發展階段,正可以說是此一過渡時期。而當質變完成,商業的機制也就形成了。

如此的科技發展階段看法,正可以用來描繪Web 1.0。WWW發展之始立刻形成風潮,但它真正的經濟效應要到電子商務(e-Commerce)之後才彰顯。WWW最初的使用是學術界搜尋資料,但很快地,人們對它的效用就有了新的認知,也就是WWW可以做為任何電腦使用者和世界接觸的平台。之後,電子商務開始。電子商務不僅創造了新的交易手段,更成了新的經濟規律,使得原本相對平靜均衡的經濟體系傾斜,產生不對稱性,而能夠掌握先機的人就利用這不對稱性致富成功。

如今的Web 2.0也似乎循著類似的軌跡前進。許多人開始慢慢了解﹐WWW除了電子商務以外﹐還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應用,例如線上合作、資料分類、信息分享等等。而這些功能的商業價值目前還在探討。這就表示Web 2.0正在處於一個量變轉向質變的階段。也預示著Web 2.0有可能步上1.0的後塵,讓洞燭先機的行動者脫胎換骨。

這種對趨勢的判斷事實上有著切實的基礎,也就是一個新的概念:維基經濟。維基經濟一詞是泰普史考特(Don Tapscott)等人在同名新著中提出的概念,源自於維基百科Wikipedia。泰普史考特的著作讓我們理解到,Web 2.0不僅是一些新網站呈現了一些新的功能,更重要的是它對企業經營起了根本性的變化。而正是這些變化﹐讓我們必須對Web 2.0正眼對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