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政治應師法科技上的開放式創新

原載《經濟日報》

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寇斯在三○年代就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有公司?這個問題在當時算是著無庸議的,但當網路崛起之後,這卻成為一個實實在在的問題。原因很簡單:網路降低了交易與搜尋成本,跨公司邊界的合作反而形成前所未有的彈性系統。公司之間如果能夠合縱連橫,反而比局限在公司框框裡更能夠因時制宜,掌握商機。

那麼,我們是不是也可以問,為什麼要有中央政府?《槍炮、細菌、鋼鐵》的作者戴蒙認為,全世界政治體制的發源都是弱肉強食,結果是財富與權力集中在力量最強大的主體上。但是正如民主可以推翻專制,過去在「實然面」上可以成立的中央政府存在的理由,在「應然面」是不是未必站得住腳呢?我們如果對照寇斯的理論、網路的發展、以及最新開放式創新的崛起,中央政府應該予以弱化,尤其是台灣。

和中國大陸相比,台灣是蕞爾小島,但這小島的政治體制卻因襲著中國自元朝以來的中央集權。先莫說它大小不合,這套行政制度本身的用意是控制地方作亂,而不是效率,是否適應世界的趨勢與變化,大為令人懷疑。

反過來看,在科技上的開放式商業模型,之所以能夠讓 Intel 等公司成就霸業,是在於掌握著「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的道理。也就是說,要能可大可久,必須形成一套機制,自然而然地激發每一參與者的「活水」。政治看似與科技管理無關,但其實其道殊途而同歸。

台灣從行政著眼,是縮小的中國大陸,極為沒有效率。但以大小而言,它卻也可以看成是香港及新加坡的組合。如此一看,效率與法制兩相宜。但如果台灣想要擷取港星兩地之長,就必須放棄中央集權、採取開放式商業模型,讓各個地方發展適合自己的行政體制與政策,甚至地方可以採行股份制。

至於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改變成開放式模型,是不是改變太大?其實,開放式創新的用意正就是避免保守抗拒,達成最大改革功效。Proctor & Gamble 就經歷過這樣的轉變。P&G是個極端保守的公司,它的人事制度大概是少見地僵硬,一切升遷全部由基層開始。了解到公司必須轉變,但也知道變法的危險性,二○○○年新上任的總裁來夫禮(A. G. Lafley)採取開放式創新,終於讓P&G再度成為歷史舞台上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