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4月21日 星期一

何必要有教育部?

原載《經濟日報》

新內閣的人事佈局是最近新聞關注的焦點,而其中又以教育部長人選倍受矚目。

但我們想深一層地問,是不是每個部會都有存在的必要?有些部會的權力無處不在,是否反而是件壞事?有的,這就是教育部。

台灣的教育部採取的是極端的中央集權,這衍生出許多問題。其中兩個已經是全民共睹,就是部長負面的行事作風徹底影響到所有的教育層級;而教育部的一個錯誤政策,全民將共同承受二十年以上。至於教育行政效率低落與教育品質無法提昇,更不遑多論。而裁撤教育部或弱化它的職權,正可以解決當前台灣教育的死結。

台灣的行政制度基本上承襲元朝,目的在防止地方自主。而被統治的人民也習慣如此皇帝高高在上的威權管理。雖然在政治意識上,這種威權心態已經開始變化,但行政體制卻並沒有多大改變。所以總括而言,這種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本身就是以刻意降低行政效率為代價,避免地方作亂,以維持中央控管。有些部會實行中央集權的方式比地方分權來得有效,也就不論,例如國防。但教育卻不同,各國經驗已經證明,分權式比中央集權有效。

美國是實行分權式教育行政體制的代表,而美國的教育水準無可否認是全球屬一屬二的。伴隨著全球化、民主制度的普及、資訊科技的發展、甚至 WTO,美國式的分權體系愈來愈受各國採用,如德國、智利、巴西等。對於這些分權式教育國家,教育部不僅不是教育的「大家長」,而且只是消極的支援服務單位。

以美國而言,聯邦政府教育部的存在意義是協助地方教育行政機關、和彌補市場機制無法有效運作的功能。這些包括對特定主題的研究獎勵、學生獎助學金、補助落後地區經費等。除此之外,美國的教育經費、行政、權力完全屬於地方政府。

這種地方分權式的教育行政體制,好處非常明顯:多元化、高效率、高品質。每個州根據自己的人文與地理特性,發展有利於自身的教育與研究內涵。聯邦教育部不僅沒有以大家長自居,而且堅持一個理念,就是中央政府無論如何是不可能比地方政府更了解地方所需 。由中央統籌,規定各個學校的發展方向、控制所有經費撥款,已經在各種文獻中證明,是絕對沒有地方分權有效的。這種理念,世界銀行 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都予以認同。

因為分權化,美國的教育形成各式各樣良好的特色。如各州發展自己的教育內涵與制度,人民因此有多樣的選擇。私立學校自由發揮,品質通常凌駕公立學校之上。教育制度享有充分彈性,錯誤很快就可以糾正。各州推行自己的教育實驗,失敗只影響到一州,但成功的經驗卻可以為全國學習。由於權力來源與家長接近,家長對教育的參與相對較高。教育部不插手學校評鑒,讓教育服務業得以蓬勃發展 。經費分配權力下放,學校有較大的自主權,不必仰人鼻息。而最重要的,就是美國的教育品質不斷提昇,這點無人可以否認。所有支持中央集權的看法、對地方分權的疑慮,絕大多數沒有發生。就以私校為例,教育部控制私校的理由之一就是維持其教育品質,但實際的經驗證明,私校在美國的品質遠超過公立學校。至於地方分權導致天下大亂、諸侯割據、道德崩解,更從來沒發生過。

適應國際潮流的教育分權化是最容易的改革方法。目前台灣教育人口眾多、學校林立,教育部在管理上已經治絲愈棼了,因此現在不做、未來也不得不做。教改失敗與首長作風,讓人民感受到教育問題的嚴重性,這不僅是教育部長由誰來當的問題,而是體制問題。新政府可以趁民心對教育思變,進行根本性的改革,才可能釜底抽薪,奠定長久大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