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海耶克與維基百科

唐太宗說,取法於上,僅得為中;取法於中,故為其下。牛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登高遠望。在實驗室工作,靠的是志慮忠純;但實驗室的成果要開歷史之先河,必得極高明而致廣大。在管理上,我們強調「戰略制高點」。

了解這個道理,我們對維基百科就更能咀嚼出個中滋味了。

隨著網路科技以及網路第二版科技的發展,以全世界為平台的巨群協作(Mass Collaboration),其發展自然是指日可待。不過,誰才能夠掌握先機呢?自然是那些能夠從大處著眼、縱觀全局的人。維基百科的創始人金波.威爾斯(Jimmy "Jimbo" Wales)就是其中之一。

二○○七年六月,金波接受「理性」(Reason)雜誌訪問時指出,「不了解海耶克,就不了解我的想法。」誰是海耶克?他的思想為什麼對當前網路世界有著深重的影響?

諾貝爾經濟學家海耶克(Friedrich August von Hayek)最重要的貢獻,是在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分析並且捍衛自由市場。在當時,中央集權主義當道,假資本主義之名,行法西斯之實。以自由平等為口號,導致政府介入、干預個人自由。

在「知識之經世致用」(The Use of Knowledge in Society)一書中,海耶克認為,市場機制使得個人知識能夠在社會中分享流通,甚至協調。如此自動的自我組織功能,促使了社會成員能夠達到各式各樣的目標。例如依靠價格機制,公平買賣得以成真。

推而廣之,維基百科也是運用了海耶克的基本學理。海耶克認為,多數知識是片斷的、是散落各處、不定時發生、而且隨時更新的。既然知識的特性是如此散漫,以中央集權體系來管理,自然捉襟見肘。反過來,分權方式才能夠配合知識的特性,整合知識、傳播知識。有效率地得到知識,做出精確判斷,是資本主義運行的關鍵。因此,以分權為肌理的市場機制才能夠讓資本主義健全發展。

維基百科就是海耶克經濟學理論的實踐。從海耶克的角度來看,市場就是一個讓所有人享受知識的平台,而知識的來源五湖四海,每個人擁有的也是智慧汪洋的海角一隅。而集權政府介入,就破壞了市場機制,無知就取代了知識。

當網路崛起,知識的層面比從前更為廣大,而政府在網路的干預,更是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做為以巨群協作為知識來源的維基百科,自然應運而生。

有人問威爾斯,人們貢獻維基百科的動機何在,是不是利他主義。他的回答斬釘截鐵:不是。貢獻知識本身就是賞心樂事,何須利他主義來吹皺一池春水?運動員提供娛樂、甚至凝聚愛國情操,何利他之有?我們到球場上強身健體,需要利他主義策勵嗎?

事實上,威爾斯的另外一句名言,就是「利他主義是邪惡的。」

強調世界大同、無產階級團結起來,結果卻是中央集權;堅信利他主義為邪惡,卻造就了維基百科。毛澤東說,歷史的發展不以人的意志為移轉。如今是否該考慮:歷史的發展,是以人的意志為反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