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畫家透納與網路第二版

原載《經濟日報》
提到十九世紀英國繪畫,許多人都會想到透納(J. M. W. Turner)。透納以流動性的浪漫而又神秘的情調,畫出他心中對工業革命的擁抱與疑慮。在一幅著名的畫中,他畫出一艘蒸汽輪船,在風雨交加、雷馳電掣的詭譎天候裡航行。

畫家說,那是一幅紀實畫,畫的是他如何在船首,駕馭著巨輪與狂風巨浪搏鬥。而另外一幅畫裡,流動甚至狂飆的筆觸表現著蒸汽火車的飛馳,旁邊的野兔正與它競逐。

如果印象畫派如雷諾瓦等人,畫出了工業革命之後的歐洲如何享受安逸的都會階級生活;被稱為印象派開山祖的透納,其畫卻表現著工業革命伊始,心靈探索家對新科技造成的時代巨變,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他在當時的新發明—蒸汽輪船上與風雨搏鬥、野兔與蒸汽火車競馳、流動的筆法、晦暗但顯現光明的色調,都是以藝術的隱喻,表現出對新科技的不安心情與期待。

透納一八五一年去世,剛好在那一年,倫敦舉行了大博覽會,將工業革命的成就、和維多利亞時代的驕傲徹底展示出來。透納的關懷沒有錯,工業革命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活與命運。掌握到工業革命的國家,對它進行頌贊謳歌;而沒有產生工業革命的國家,就只有淪為魚肉。

歷史上可以說有三次工業革命。第一次就是透納經歷的那次。第二次發生在二十世紀初年,大規模生產開始大大地提高工廠的生產力。第三次是電腦發明以後的資訊革命。前兩次工業革命都造成人類社會的巨變,可是第三次工業革命—資訊革命,似乎靜悄悄地發生。它除了讓人類生活更為便利之外,對社會似乎沒有帶來它的兩次前身所帶來的巨大影響。

然而,如果蝴蝶可以形成風暴,資訊革命豈有不動如山之理?資訊科技對社會的影響,其實一方面已經透過不斷的政治事件顯現它的威力,另一方面卻也如同海底火山般地蓄勢著,將以另外一種形式表現出來。這就是當前我們所面臨的網路第二版(Web 2.0)。

網路第二版有許多面相,其中之一是社會網路(Social Network)。許多人把社會網路看待成社群,認為是曠男怨女幻想之處。這完全忽略了社會網路無論在社會上與商業上改變結構的作用。在社會結構上,社會網路的發展溶解既有的、僵化的社會體制、超越了有形的社會藩籬。在商業結構上,它將打破長官從屬之間的鴻溝,帶動開放式創新模型,推動集體智慧。

如此看來,網路第二版對台灣或傳統中國社會的影響將是深遠的、甚至是負面的。原因很簡單,中國的社會體系某種程度還在農業時代,例如我們的行政體系就是。而當網路第二版從底層改變社會結構的時候,必然會與有形的農業時代社會結構形成衝突。這將是後資訊革命時代我們所要面對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