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台積電樹立了亞洲科技史的里程碑

原載《經濟日報》
四月二十八日台積電宣佈「開放創新平台」(Open Innovation Platform)。筆者以為,這可以說是台灣產業新的標竿。

關於台積電的註冊商標「開放創新平台」,讀者可以從天下雜誌以及電子時報(Digitime)得到一些敘述。我們可以從許多方面解讀台積電這個行動,例如,台積電正在進行上下游整合、準備跨足EDA(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和封測等產業、是面臨半導體獲利下降的救急措施等。然而,這些都不足以解釋台積電這項行動劃時代的意義。簡單說,台積電為台灣創新經濟啟航,「開放式創新」就是她送出的大禮。

我們知道,與其給人魚吃,不如教人釣魚。創新也是如此。台灣不斷在創造第一、創造專利,但始終沒有一個機制激發創新、為創新灌溉源頭活水、甚至連為專利提高附加價值、增加市場價值的機制也不見得完善。而今天,台積電終於在這塊處女地上開始播種、準備收割。

根據敘述,台積電將把它的IC設計輔助工具、矽智財、和最新製程技術資訊開放,讓企業夥伴自由運用。夥伴發展出的產品,因為是按照台積電的規格,自然主要都成了她產業鏈的一部分。重點是,這種開放作法無疑擴大了創新的平台,直接鼓勵了創新。

台積電這項行動是台灣的創舉,不過也是有跡可尋,因為這樣開放式創新的作法,就完全是 Intel 稱霸的關鍵。台積電想要成為亞洲的 Intel,關鍵就在於是否能夠順利完成開放式創新的轉型。

新政府經濟部尹部長強調創新經濟,而台積電這項行動可說是對新政府最好的背書。當然,台積電要真正像 Intel 一樣靠開放式創新形成一個產業生態環境,還有一段路要走。

首先是要從消極地開放平台,到積極地建立研發夥伴關係。像台積電這樣規模龐大的公司不可能沒有夥伴關係,但她的理想應該是像 Intel 那樣建構產業的生態系統。如果是,那麼一些作法可以參考。例如,Intel 的研究理事會(Research Council)和大學還有目前的夥伴共同建構研究社群。這樣將生意關係提升為脣齒相依的研發關係,是 Intel 開放式創新非常重要的一環。

其次,開拓創新市集,如P&G 和其他民生消費或是高科技公司成立專利次級市場 yet2.com、NineSigma、InnoCentive 。就連目前創新遠不及台灣的中國大陸都成立了上海知識產權交易中心(Shanghai Silicon Intellectual Property Exchange)。提到這點,再想到微軟在北京擴建亞洲研究院、Intel 在大連設廠、設產業龍頭,台積電、或是任何一家大公司、甚至是政府,進行這方面的努力恐怕是攸關生死、不得不邁出的一步了。

接下來的問題是,台灣傳統的僵化教育、單面向思維,使得這塊土地上的人民缺乏大格局的創新能力,台積電的創舉是否可以成為一條引信引爆台灣新一代的科技革命。不過總而言之,台積電邁出了第一步,二○○八年四月二十八日也絕對是亞洲科技史的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