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鬆綁不是請客吃飯

從七月開放陸客來台觀光至今,原本三千人一天的期待落空了,變成兩百人。有人認為政府將拯救經濟冀望於陸客觀光,本來就不切實際;有人認為只要法令再進一步放寬,陸客可望增加。

陸客來台自然是觀光產業的一件大事,然而以觀光論觀光,台灣的條件其實是不成熟的,就算陸客真的一天來三千人,恐怕也是中短期利多。但這又並不表示,開放陸客是沒有意義的,而是政府如何看待陸客觀光、或是一連串的直航、准許大陸 QDII 來台投資等等鬆綁措施。

鬆綁措施,如果用意是拉抬經濟,以台灣的投資環境、大陸國內經濟問題、與當前國際經濟局勢來看,自然很難看見短期的效果。因此,如果只把鬆綁看成政策大禮,自然失望。但如果我們將鬆綁放在臺海關係正常化的宏觀格局來看,鬆綁就只是一個最基本的步驟,是對大陸政策的一個全方位調整。

我們都知道,中國大陸從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到現在已經三十年了。而在江澤民時代後期,大陸經濟突飛猛進。在這階段,台灣政府有所對策,但未必有所政策。對策是如何因應防範大陸的衝擊,政策則是如何順應這個國際局勢中不可忽略的一部分,提升國力。前剛去世的趙耀東先生,在二三十年建言以資金浥注浦東開發,就是從全球宏觀經濟的角度,運用中國大陸的崛起提升台灣。

九十年代世界還是個地球村,現在世界是平的。台灣畏懼大陸的壯大,不敢有積極的大陸政策。今天大陸在全球化已經扮演了關鍵角色,任何國家推動國際化都不能忽視中國。這種既害怕卻又不得不面對的窘境,中國周邊國家地區都有,不獨台灣。

我們知道,任何干預都造成資源的浪費,政令限制只會妨礙競爭力。歷史證明,它們對原先所希望產生的保護經濟甚至國防效果,往往毫無成效。

因此,無論大陸對台灣的角色是覬覦還是友善,台灣面對全球化必須將兩岸關係正常化。從這個角度看,當前的兩岸鬆綁不是一連串結果未卜的做多政策,而是從架構國際化新平台的前瞻思維出發,化解台灣全方位國際化最明顯的阻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