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9月28日 星期日

七分大學,何患之有﹖

最近為了七分能上大學,政府有了些因應想法。但是七分能夠上大學,真的是個笑話、恥辱嗎﹖是個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只是台灣教育問題的一個反映﹖

相信在民主的台灣都有個共識,就是受教育是人民的基本權利。既然如此,接納一個學術表現不良的學生,在道德理念上並沒有站不住腳的地方。真正的問題是大學供需失衡、教育缺乏誘因。

已經有學者提出美國的教育模式,分為研究型大學、教學型大學、社區大學,台灣可以仿效。由技術學院轉型者,正可以成為社區大學。社區大學為服務性質,目的在於提供平等的受教機會。也因此,市場機制無法作用,需要政府介入。台灣所有的大學都由政府控管,甚至原本可以、而且應該市場化、法人化的高等教育、商業教育也去市場化、集權化。反正如此,因而將技術學院轉型為社區大學,政府只要按照既定的控管方式,調整評鑒項目,問題不致太大。

比較大的問題是技術學院多是私立,而社區大學以服務為主,不以營利為目標,因此私立大學必然沒有誘因提供社區大學的功能。這如何調整﹖其實,正如國營企業可以民營化,私人企業為何不可公營化﹖部分私立大學由國家或是地方政府收購,將之轉型為社區大學,不僅讓私立學校經營問題不再存在,也滿足人民享有教育的基本權利。何況大學林立、教學效果不彰,始作俑者不也是政府自己嗎﹖

即使私校沒有意願被政府接收以轉型為社區大學,也不是問題。因為除非政府進行干預、扭曲適當的資源分配,私校為了生存,也自然會想到發展之道。重點在於,政府根本就不應該干預私校發展。即使私校就是要招收後段學生,那也是私校在滿足部分市場。如果真的招生不足,為何不海外招生﹖但是這些原本極為簡單的道理,都在教育部集權化、以片面補助進行全面掌控的大政府作為之下,成為幾乎無法解決的問題。

而另一方面,對於部分口碑已經不錯的私立學校,教育部不僅根本不應該插手,而是讓它們自訂學費,滿足某一部分市場需求。教育部可將補助這些私校的經費,轉移做為公私立大學的學生獎學金。

劉揆提到,新生報到不滿百分之五十的學校將強制減招。鄭部長說,應該要求各大學訂定入學及畢業門檻、學生基本素養及核心能力等指標。既然招生不足,減招何來嚇阻﹖更何況如果私校經費完全自主,政府有何權力嚇阻私校發展﹖如果私校目標為低階市場,又何來門檻、指標之理﹖唯一的指標就是學生的評量。至於學生畢業即失業,經過市場機制作用、配合民間評量與社會口碑,無法提供學問技藝的學校自然必須另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