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11月22日 星期六

學生運動再生﹖

台灣政治的轉型,學生運動無疑有著關鍵的作用。但台灣有可能會形成新的學生運動,創造另一次政治變革嗎﹖

學生享有社會的同情、容忍,當社會對於學生訴求產生共鳴,學生運動當然比一般社會運動更能夠星火燎原。尤其當政府公權力動搖、投鼠忌器、處事無能,學運更能遍地開花。

然而問題就在於,如果社會的同情或容忍早被濫用、議題沒有共識、社會未必關心、甚至正常政治機制早就在做,學運成事不易。

但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台灣當前社會並不是沒有激發學運能量的因子,簡單說,一為經濟,二為行政體制。

以經濟而言,隨著國際經濟情勢的惡化不見底,政府無法提出有效的手段,也不能激勵人民信心,社會對政府的無奈自必加重。當前年輕人的出路問題已經浮現,這絕對比集會遊行法更能夠打動學生的心。北京八九民運的實際成因即是如此。

以政治而言,台灣政治體制問題叢生,絕非集遊法簡單一事而已。台灣行政架構是小國但卻極端中央集權,人民對於政府力量無所不在,已經深有所感。二十年前,學生感到在校園內被鉗制;而今校園廣泛地面對社會,學生對政治與社會力量有形與無形的鉗制,絕非無動於衷。

任何運動的成功繫於能量的累積。當政府強勢,加上意識型態的無形緊箍咒、缺乏有效領導、以及左派方式的打壓,即使遍地紅花,學運也難。然而,當這些因子消失,學運的火種自然可以點燃。此時,學運絕對不可能只是單一事件,前次學運將是下次學運的能量累積。而當議題轉向為嚴峻的經濟問題、甚至直接挑戰逐漸為全民認同的政府無能,學運將再創造新一代的政治明星,並非夢想。

反過來看,如果徹底分權,情況將是如何呢﹖試想,如果今天台灣北中南三地集遊法寬鬆不一,各種社會運動的能量,是否會因此沖銷﹖集遊法是否從政治議題還原成行政議題﹖老子哲學、賈誼策論,無疑是當前政治的第一良方。